
課程簡介
當你的技術純熟卻缺乏想像力,有效的作品很難發生。——馬克.吐溫(Mark Twain)
六堂課程,重塑「影像內容」與「技法」的絕對關係。學員會在六門課當中,學習氰顯影、凡戴克棕、重鉻酸膠質顯影印製方法,接著根據技法的形式、風格、顏色等進行創作內容提案且完成六張系列作品印製。
「HOW」不難,但「WHY」卻不容易,這也是藝術家與工藝師的差異:工藝師精準的研究技法的物理特性,藝術家挑選「最適合的媒材」表現作品。對創作者而言,媒材只是傳遞訊息的手段,即使手藝不完美,每次下手的的痕跡與順序都有意義。
此系列課程強調「內容與技法並進」的創作本質;無技術門檻限制,但需要體力與思考的付出與實踐,適合對「影像敘事」與「古典顯影創作」有興趣的學員加入。
此課程建議一對二上課,方能透過評圖獲得不同的建議與討論;可於報名表上勾選「請工作室媒合同學」,或自行找好上課夥伴。
學員作品
育萱,2022
印製技法|凡戴克棕(Van Dyke Brown print)、三種筆刷表現一張照片的三種表情

凡戴克棕(Van Dyke Brown print)

凡戴克棕(Van Dyke Brown print)

凡戴克棕(Van Dyke Brown print)

凡戴克棕(Van Dyke Brown print)
學員作品
《通訊》,Yudi Lai,2022
運用氰顯影的曝光時間和染色法,將天線的「收訊狀況」可視化:有時訊號恆定順暢,有時受雲層、雨雪、飛機、或其他人為干擾,也可能這個訊號站早已被遺忘,徒留可收訊的外觀 ——猶似人與人間的心意交流。
染色氰顯影(toned cyanotype)、信封

toned cyanotype

toned cyanotype

toned cyanotype

toned cyanotype
下滑看更多學員作品
招生對象
長期使用數位相機,想轉換思考方式的創作者
想提升影像內容敘事的創作者
想理解媒材使用邏輯的創作者
此課程建議一對二上課,方能透過評圖獲得不同的建議與討論;可於報名表上勾選「請工作室媒合同學」,或自行找好上課夥伴。

導師 韓筠青
文學出身的影像創作者,同時以經營者、教育者,英文攝影書籍譯者身份生活於台北。
Anna 於 2011 年取得舊金山藝術大學 MFA 攝影碩士學位;攝影作品從情感出發,以 Storytelling(故事敘事法)以及 Self-portrait(自拍)的方式表述,並使用十九世紀古典化學方法(Historical Process)印製與展出。Anna 相信,以自己為本質的創作就像一段未知的旅程,可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各種啟發與意義。
學員作品
《當代海洋觀察》,Yudi Lai,2022
隨意取一捧海水,會觀察到什麼呢?
以當代環境而言,想必比起發現生物,更高機率會發現各種熟悉又陌生的人造廢棄物。
在 Anna Atkins 製作第一本植物圖鑑的時代,植物常伴每個人的生活,構成食衣住行。
如果現在致敬 Atkins,再製作實物投影、氰顯影的圖鑑,我會選擇紀錄塑膠、金屬、玻璃......如同當時的植物,現在是這些工業生產的無機物件,構成了我們生存的世界、寄託了現代人的記憶與感情。
染色氰顯影(toned cyanotype)、實物投影(photogram)

氰顯影, cyanotype photogram, cameraless photography, cyanotype photogram

氰顯影, cyanotype photogram, cameraless photography, cyanotype photogram

氰顯影, cyanotype photogram, cameraless photography, cyanotype photogram

氰顯影, cyanotype photogram, cameraless photography, cyanotype photogram
學員作品
《souvenir》,槿芸,2022
紀錄那些我所熟悉又無法記住的人們。
從以前開始臉對我來說就是模糊的存在,我仰賴著肢體、聲音以及無法說清的感覺來認知他人。化成肖像之後,我以顏色辨認他人。溫柔的藍、沈穩的黃…近在眼前的人擁有的顏色也不盡相同。
染色氰顯影(toned cyanotype)




學員作品
〈《其後》之後〉,Lesley Kuo,2022
學員作品
〈《其後》之後〉,Lesley Kuo,2022
1995年6月,邱妙津驟然辭世,成為台灣文壇一大事件。
我要到很後來、長大成人後才讀到邱妙津日記,才知道她的書在她身後出版那背後的人,也才知道那個人也寫小說,只是停筆了許多年,直到小說《其後》。
《其後》從學生活動中心開場,時隔多年,小說家寫「她」和「五月」(邱妙津)在活動中心第一次見面,也寫下「她」在多年後重返曾經的活動中心。
風景是生命變局之中的永恆,那些沒有死掉而是活下來的人,看到的究竟是什麼。
我每一次走上學生活動中心二樓,心裡都忍不住想起《其後》。
前陣子偶然獲得了兩疊紙,一疊來自1995年,一疊來自2005年,兩疊紙張擺在一起的色差,便是「十年的時間」,簡單、清楚,實在、明確。
古典顯影如同記憶,每一張畫面清晰的位置都微妙的不同,在看起來更古老更黯淡的顏色中,也藏著某些清晰的憂鬱。




學員作品
〈木馬肖像〉,Kelley Yu-Chieh Lee,2022
此系列運用氰顯影的染色技法(Cyanotype toning),將旋轉木馬的不同肖像顯現出獨特的情緒。當音樂響起,旋轉木馬轉了一圈又一圈,光彩絢麗的舞台誰曾去注視木馬的模樣,孤獨、悲傷或是真的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