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我們共讀
影像理論的閱讀,能夠讓人看清思想與觀看之間的關係。攝影理論的文字不僅研究影像本身,更是圍繞視覺能及的一切展開攝影史、美學、工藝、影像評論的討論。文字與影像看似是光譜的兩端,但實則都是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如果你喜歡閱讀關於影像的文字書寫,歡迎你加入攝影理論共讀會。由主持人呂盈蓉帶領,精選台灣尚未翻譯的英文版攝影理論書籍;目的是讓讀者能夠直接接觸攝影理論書寫者「未經轉化過的語意」,並透過自身的翻譯以及與共讀會成員的討論,揉捏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攝影理論共讀會每期線上討論 6 次,聚焦一本書籍,事前由主持人分配 1500 - 2000 字的篇幅讓組員進行摘要式的翻譯、編輯共筆,於線上聚會時與共讀組員分享自己的觀點、討論。
「原文閱讀」、「攝影理論閱讀」聽起來很漫長而且枯燥,但有了共讀夥伴的彼此支持,你會發現一次讀一點、一人讀一點所能注入的專注力,會讓自己再精進自我的路途上走得更長遠。
本期選書
Why Art Photography?
經過前兩期共讀了《攝影與信念》、《攝影與懷疑》,我們跟著兩位作者對於影像的意義進行了各種靈魂拷問,我們看見到人是如何影響媒介,並且告誡彼此必須對影像的意義保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那為何我們還是持續熱愛使用攝影作為創作的媒介?下一本讀本《Why Art Photography 為什麼是藝術攝影?》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解答。
《Why Art Photography 為什麼是藝術攝影?》,以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進行剖析,討論影像的模糊性、本真性、客觀性… 等,也多面向的討論影像的語,包括全球化、自拍文化和 CGI 與虛擬實境的應用。本書的著眼點在當代,透過影像的理論、歷史發展和意義和影像的剖析,思考影像是作為「藝術攝影」還是「作為藝術的攝影」。這本書非常適合任何想要加深對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理解的人。
・第一次線上見面時間:2023, 2/19 (日)19:00(其餘共讀時間原則上兩週一次,會因共讀成員狀況修改)
六期選書介紹
本次共讀會選書方向以「攝影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眼睛」為主軸,精選出 6 本攝影理論書籍,從各面向依序探討著「如何觀看、思考、使用攝影這項媒材」。
以 Goeff Dyer 的 See/Saw 作為第一期共讀的讀本,透過 Dyer 影像評論與書寫打開影像討論的對話框,然後透過 James Elkins 、David Levi Straus 以及 Sabine T Kriebel & Andres Mario Zervigon 來討論「何謂攝影」和「我們對攝影這項媒材的信念與懷疑」。有了對於攝影的各面向定義與認知,再來透過 Lucy Soutter 以及 Charlotte Cotton 的著作探討「為何是藝術攝影」以及「攝影作為當代藝術」
選書介紹
See/Saw
Author: Goeff Dyer
Photography and Doubt
Author: Sabine T Kriebel & Andres Mario Zervigon
What Photography Is
Author: James Elkins
Why Art Photography?
Author: Lucy Soutter
Photography and Belief
Author: David Levi Straus
第六期
Photography as Contemporary Art
Author: Charlotte Cotton

主持 呂盈蓉
藝術攝影師 / 平面設計師。2012 年於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取得學士學位,2015 取得舊金山藝術大學藝術攝影碩士學位 (MFA)。Lucky 擅長古典暗房顯影及藝術自拍攝影,作品專注於自我探索,以及自然與人的關聯。 " We need storytelling, otherwise, life just goes on and on, like the number 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