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課程簡介
此為理論與實作並進的高強度工作坊,學員將完成一組課堂專題的作品集,並充分理解選定機具的創作方法論與策略。(報名不需具備學術基礎。)
本次工作坊將跳脫一般攝影與相機的關係,透過接觸其他工具、媒材、方法去創造影像,同時在過程中反思攝影的特性、以及發展在創作上的各種可能。
「日常的造像機」將從影像的可複製性、時間紀錄與質地變化等不同層面開始,以生活常見的各種媒材、工具像是影印機、拍貼機進行創作,增加敘事跟觀看上的策略。課程中將會分為實作與概念討論兩部分,在實際練習之外亦會介紹到相關脈絡的作品。同時在工作坊之中互相分享實作的成果。在「拍照」之外,影像仍是充滿各種變化、允許各種實驗。
-
六堂課內容(每堂4~4.5小時)1. 觀念引導、刷痕的意義、凡戴克棕demo 2. 凡戴克棕提案、學員現場印製 3. 染色氰顯影 demo 4. 染色氰顯影學員現場印製、重鉻酸膠質顯影印製(第零層) 5. 重鉻酸膠質顯影印製(準備層、第一層) 6. 五張企劃提案與印製、重鉻酸膠質顯影印製(第二、三層)
-
技術部份注意事項此課程與一般古典顯影課程差異:一般單堂課程以「技法教學」為主,學員可自行挑選影像印製,毋須評估影像內容與技法的關係;此系列課將影像與技法同時列入創作考量。
-
暗房租借與耗材注意事項∎ 上課期間最多可租借暗房兩次,為了讓學員皆可租用,每人租借加總時間不超過12小時。 ∎ 課程期間使用暗房,已含藥水費用、需自備水彩紙。
-
專文介紹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招生對象
找尋嶄新創作方法的人
意圖加強媒材使用強度與掌握度的攝影人
嘗試發展系列性作品的創作者
對敘事性創作感興趣的人
導師 許鈞宜
多媒材創作者/藝評書寫/獨立策展人
1992年生於宜蘭,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候選人。
從事影像與文字創作,聚焦於影像與記憶、知覺之關係。作品多從實驗電影、拾獲影像等脈絡出發,試圖建構影像自身的問題性。
曾策劃展覽「不在此見」(2020, 關渡美術館)、「遭逢的映像」(2020, 靜慮藝術),亦參展於「台灣當代一年展」、「臺北詩歌節」等。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書寫散見於《現代美術》、《PAR 表演藝術雜誌》、《字花》與網路媒體Mplus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