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圖|導師 陳含瑜 課程教材
課程簡介
這門課程,適合拍了很多照片、卻不知從何開始整理的人。課程最終,學生會獲得一組 25~30 張完整排序的系列作品。
「如何以隨手得到的東西創造另一個真實,這是一個組合的問題。」——亞倫.雷奈 Alain Resnais(出自《世界報》(Le Monde))
引人入勝的電影需要優秀的剪輯師,如同系列影像作品需要經過精心的編輯。雷奈認為比起電影的拍攝,他更重視後製剪輯。透過仔細地蒙太奇編輯,賦予觀者在閱讀影像時,有一條路徑得以反覆思考、編織與詮釋作品的意義,循線摸索創作者的表達與情感。
未經編輯的影像是記憶的碎片,編輯後的影像是完整的故事。即便是相同的一組照片,經過不同的編輯手法,也能帶來截然不同甚至翻轉意義的敘事。
編輯作為推進創作的方法,透過聚焦、探索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尋找適切的形式並彈性修正的過程,進而知道「下一步該拍什麼」以及「找到自己說話的方式」。
排序的 7 種角度
課程涵蓋 21 種
-
成長電影
-
材質技藝
-
波光粼粼
-
隱藏影像
-
身體蒙太奇
-
記憶的背面
-
檔案家族史
-
六堂課內容(每堂4~4.5小時)1. 觀念引導、刷痕的意義、凡戴克棕demo 2. 凡戴克棕提案、學員現場印製 3. 染色氰顯影 demo 4. 染色氰顯影學員現場印製、重鉻酸膠質顯影印製(第零層) 5. 重鉻酸膠質顯影印製(準備層、第一層) 6. 五張企劃提案與印製、重鉻酸膠質顯影印製(第二、三層)
-
技術部份注意事項此課程與一般古典顯影課程差異:一般單堂課程以「技法教學」為主,學員可自行挑選影像印製,毋須評估影像內容與技法的關係;此系列課將影像與技法同時列入創作考量。
-
暗房租借與耗材注意事項∎ 上課期間最多可租借暗房兩次,為了讓學員皆可租用,每人租借加總時間不超過12小時。 ∎ 課程期間使用暗房,已含藥水費用、需自備水彩紙。
-
專文介紹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學員課前準備
➀ 〔 自選照片 〕
∎ 長邊 15 公分,一般影印紙輸出或 711 輸出即可,至少 25 張以上照片
∎ 照片內容可以是累積一段時間的隨拍,也可以是不知該如何分類與編輯的照片。
➁ 〔 筆電 〕
∎ 第三堂開始,須攜帶電腦來教室做細節調整
導師作品.排序示範
招生對象
拍了很多照片,但沒有整理的頭緒(會收穫很多!)
想從過往照片中找出主題的創作者
希望獲得完整內容排序的創作者
排序後掌握系列的發展方向與靈感
導師 陳含瑜
過去長住台南。曾任《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藝術觀點ACT》雜誌編輯。關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身體感受,如何在時空的縫隙間產生意象。創作以影像為主,媒材橫跨紀錄片、攝影、空間裝置與書本,藉由不同形式、材料的編輯剪接,嘗試其時延的意義與可能。喜歡藉由駐地短居的過程中,探索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情感與記憶,漂流與歸屬的相互拉扯,尋找其詩意、傳說以及精神的所在。持續學習如何成為正直而獨立的影像創作者。
IG @yoyosoc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