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ucky Lu
讀本|Foam 雜誌第 53 期 Food!
▍共讀整理:陳靜樺、蕭亦欣、沈函頴、李建緯、Lucky Lu
本期的 FOAM 雜誌主題聚焦在「FOOD(食物)」相關的攝影作品和展覽活動,宗旨在於 #透過食物探討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藉由這些與食物相關的攝影作品,我們看到不同的文化、歷史、地理與政治背景,作品手段有 AI 生成、影像拼貼、錄像和活動,表達主題有後殖民國家人民的身份認同、當代農業的轉型、印度種姓制度的人民生活、食物如何激起觀者的感官慾望、人口失蹤問題…等。
主要內容有 16 個由藝評家撰寫的作品介紹、6 篇長文。以下分享共讀組員認為最精彩的幾個作品。
▍《Asia Bistro》by Hien Hoang(圖 ➀)
Hien Hoang ,是住在德國的越南藝術家,這組作品藉由食物來進行自我身份認同的探討。影像是將德國亞洲超市中能夠購買到的家鄉食物,與自我的影像進行拼貼、拍攝,是色彩鮮豔、帶一點荒謬感的平面影像的作品。
雜誌中藝評家有寫到的一個相當有趣的比喻:「#在西方世界的亞洲超市是文化壓縮演算法,... 亞洲超市就像一個壓縮 zip 檔,解壓縮後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食物。」但從這樣的方式窺探到的亞洲,是否正是一種對於該國文化刻板印象的認識,這樣的刻板印象或許就是 Hoang 另一個錄像裝置作品《Made in Rice》想傳達的文化枷鎖。
▍《Eat with Great Delight》by Rajyashri Goody(圖 ➁)
這組作品影像看起來是非常歡樂的家庭用餐時刻,圖片旁邊配合了一些簡短的詩文。仔細閱讀文章與翻找作品的資料,才發現被拍攝的家庭是印度攝影中被遺忘的達利特人家庭生活。印度目前還是施行嚴格的種姓制度,達利特人是位於最底層的族群。而世界對於達利特人人的認知,多是與貧窮、飢餓有關;與這組歡樂的家庭用餐影像,便成鮮明的對比。這組作品是藝術家本人的家庭生活照片,藝術家大多作品都在探討Dalit人的生活、種性制度、工人階級,#試圖以另一種形式為種姓制度下的達利特人發聲。
▍Bookshelf: Awel Haouati(圖 ➂)
除了與食物相關的作品和選文外,也有幾篇介紹新銳藝術家或策展人的專欄。最令我們感到意外收穫的,是一位住在巴黎研究人類學的社會學博士 Awel Haouati 所撰寫的《BOOKSHELF》專欄,以策展的方式展開,介紹了五本阿爾及利亞攝影書來拓展讀者對於該國影像的認識。
西方世界曾稱阿爾及利亞為「沒有影像/攝影師的國度」,其實這並不全然正確。筆者介紹當代到 70 年代的五本攝影書作品,讓我們從影像進入到阿爾及利亞的社會議題、生活面向與政治問題。短短的三頁圖文,#讓我們用影像看到了我們從未看到過的世界。
▍ 共讀筆記:看完一本 FOAM 雜誌,就像逛完一個策展非常完整的攝影展,組員們也提到透過 FOAM 當代雜誌的選文與作品,看到了我們以往看不到的世界,例如非洲、印度、越南…等。組員 Stanley 說,本集的內容安排,就像吃一道 #非常精心安排的料理一樣,上菜的順序、食材種類與產地、營養價值…都有非常縝密的考慮。
組員亦欣有感道:「食物是所有人的必需品,因此從食物來切入藝術作品讓我們看到各種性別、階層、文化、狀態。FOAM 對於有食物的當代作品的刻畫非常的飽滿,並且 #可以從中看到許多權力關係的消長。這不禁讓我對於誰給你食物、食物的來源的思考有很大的影響。」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