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畫像與自拍文化史 最終季 #手臂的距離 共讀筆記 #8

已更新:2023年6月9日

組員|Nasimov、威儒、Jodie、千慧

主題|手臂的距離——當代自拍發展史

共讀文章|


Art at Arm’s Length: A History of the Selfie

Author: JERRY SALTZ Date: January 26, 2014


Selfies, #me: Glimpses of Authenticity in the Narcissus’ Pool of the Networked Amateur Self-Portrait

Author: Karen ann Donnachie, 2015

 

Selfie,這個人人都懂如何操作的拍攝模式,如何在藝術裡被定義?先來談談我們理解的自拍是否一致:

  1. 關於我

  2. 公開/半公開

  3. 大量製造(製造過程相對容易)

  4. 預期某些人會回應

  5. 放在社群軟體上

  6. 現在,立刻來看我!!!(預設會消失、限動、bereal)


肖像不等於自拍照(A Portrait is not a Selfie)

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以驚人的速度自拍,這似乎是一種全新的行為,儘管20世紀西方社會已經具備了可供自拍使用的技術,而且價格也相對可負擔(從1900年柯達Brownie相機的推出到1970年代的拍立得相機時代)。事實上,《柯達彩色照片中的美國人,1945-65》的作者Guy Stricherz對於他在17年間編輯的超過10萬份美國家庭攝影作品的評論中指出,其中不到100張是自拍照片。


基本上,似乎在20世紀,人們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將相機對準自己,或者至少這種行為既不頻繁,也不像現在的自拍照一樣受到讚揚。儘管我們必須承認 20 世紀的家庭攝影作品在一般情況下被忽視並被遺忘,同樣的,任何數量的俗語自拍照片也將保持在類似的默默無聞中,我們自己的文化記憶證實了這種說法,那就是它並不是你所做的事情。此外,對自拍現象的廣泛討論,如大量的文章和論文所證明的那樣,證明了它作為一種類型的新奇性和重要性。


 

接下來,我們根據作者在文中提及的自拍照,以及他們的關鍵脈絡。


The first selfie? Parmigianino’s 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 1523–24.

作者最喜歡的原始自拍是帕爾馬強尼諾(Parmigianino)1523-24年的《凸鏡中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它被認為是最早的自拍照之一,因為它具有類似於自拍照的特點:藝術家自己拍攝自己的肖像。這幅畫以凸面鏡為基礎,通過凸面鏡的反射效果,Parmigianino成功地捕捉了自己的形象。另外更為獨特的是,雖然從正面看不出來,但實際上本件作品是特意在一塊經加工處理過,和凸透鏡弧面相當的木板上繪製。


 

Francis and friends: holy selfie. Photo: Uncredited/A2013

由 Francis 在梵蒂岡與其他人合影的自拍照。這張自拍照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具有宗教和象徵意義。教宗方濟各以自己與年輕人的合影方式,展示了他對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傾聽。這張照片象徵著教宗方濟各推崇的開放、包容和現代化的教會形象,以及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


 

Kardashian: revealing yet unrevealing.

金.卡戴珊 (Kim Kardashian)展示她的屁股和側胸照片,試圖以最佳方式展示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當她一邊欣賞著自己在手機裡的形象,一邊把一切都展現得恰到好處時,

Kim 甚至制定了完美自拍的四條規則:「(拍攝時)將手機舉高;了解你的角度;了解你的光線;不要做鴨臉!」。

 

Hoshide: space selfie. Photo: Uncredited/AP2013

Selfie Sublime 的子類別:一個非凡的時刻,拍攝以包含攝影師自己的驚訝。我們在太空人 Aki Hoshide 在太空中盤旋的自拍照中看到了這一點。他的銀色頭盔沒有顯示出他的任何特徵,太陽在他身後,地球在他的面罩中反射。


 

Franco: Selfies are “tools of communication.”

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mco)的自拍照,他認為自拍照是一種溝通工具,他將自拍照定位為一種社交行為,一種在數位時代中建立人際關係和展示自我的方式。

 

自拍在當代社交網絡中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覆雜的自我肯定和相互依存的自戀生態系統,這種自戀供求關系在社交媒體的架構中得以延續。每一個新的自拍都像一滴滴落入人類肖像池中的水滴,我們偶爾冒險凝視其中,從而不斷地滿足和加強這種自戀供需體系(narcissistic supply and demand)。

 




1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