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攝影理論共讀筆記 S5-2


文 Lucky Lu


▍共讀整理:

陳威儒、梁家瑋、廖國孝、劉又菁、林嘉愛、Billy Lin、陳奕如


▍共讀筆記:

前一次的攝影理論共讀會,我們聚焦在「肖像」的主題。Lucy Soutter 在該篇當中梳理了從杜象的現成物、60年代的觀念藝術,到80年代的後現代「影像中的人物如何經營其身份」的多種發展形式,來理解當代的影像是如何運作。



圖➀ The Reconsidered Archive of Michelle duBois by Zoe Crosher

現代主義的照片認為影像應該是自主、能夠獨立存在不需要額外訊息的。傳統肖像攝影的定義是身份認同和投射的場所,邀請觀眾將自己與圖像中的人物建立連結理解影像中的人。「#但我們真的是否能透過影像了解人?」Soutter 舉出了 Zoe Crosher 用合成和拼貼、寶麗來翻拍…等多種拍攝與呈現手法,用影像勾勒出一位名叫 Michelle duBois 的虛構人物生活:《The Reconsidered Archive of Michelle duBois》(重建 Michelle duBois 檔案)圖➀ 作品,來引導讀者理解肖像畫的意義還有其他的可能。




圖➁ Eleanor Antin-'Carving: a Traditional Sculpture'


圖③ Richard Prince, Untitled (cowboy)


Soutter 也提到,觀念藝術發展以來,作品都更著重文本概念,每一個時刻都以不同的方式挑戰藝術的自主性,提出藝術家和觀眾認為觀看藝術作品取決於它們被呈現和解釋的方式。例如 1972 年的經典觀念作品《雕刻:傳統雕塑》圖➁,企圖透過檔案的形式打破傳統。也從 Richard Prince《未命名(牛仔)》圖③,提到藝術中的後現代主義涉及對照片的真實性或獨特價值的信心喪失;最後,透過 Zanele Muholi 的創作脈絡,點出當代的藝術家必須更懂得「全盤的經營」作品的文本、意義與自身的作品脈絡,不能單僅限於關注畫面本身,而幾乎是要完整各方面的規劃。


「我們有這三個想法來框定混合流派的當代使用:1. 成為杜尚,藝術是通過命名和語境框架創造的,與非藝術不斷保持緊張關係;2. 轉向概念性文獻,其中照片是由概念前提驅動,並可能指向藝術家的活動; 3. 後現代範式,意思是意義是由作品產生的,而不是由作品呈現,並且作品是根據當代文化的準則來閱讀的。」循著 Soutter 所舉出的肖像攝影作品討論,我們可以理解當代所要處理的影像問題為何,以及在當代影像本身所產生的問題。從而理解我們所面對的影像,可以如何層層解讀其「#影像的身份」。


▍共讀的結尾,我們討論著何面對當代的影像,以及文中提到「本篇舉了多位女性攝影師並且都是以身份是要談判而不是假定的,這在他們混合了多種肖像攝影風格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立場開始來進行討論,以下節錄幾位共讀夥伴的觀點:


✦ 奕如:在當代,作品的概念不能只是單一的表現,而是「#更多元的實踐」,例如上一次提到的 LV 的作品,表現了當代中社會性與商業性同事兩面討好的特質。


✦ 威儒:另一位知名策展人 Susan Bright 面對肖像畫曾提及,#當藝術家下放作品意義的生成給觀眾就形成了參與,也提升策展的重要性,以及內容的混雜程度。


✦ 嘉愛:當代的女攝影師大多沒有預設女性應該表現怎樣的身份定義,#而是提出很多不同面向來展開討論。

5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